我的看戲日記-我和春天有個約會
寫於2001, 7月12號
我很喜歡杜國威先生作的劇本,尤其是這齣《我和春天有個約會》。這齣戲的原版我已反覆看了好幾回,但每次欣賞後仍然是意猶未盡。杜先生是以透過女主角─姚小蝶的回憶,來述說整個故事,很容易引起共鳴。在導演呈現姚小蝶與大雞陸、沈家豪之間的關係時,採用了剪接的手法,透過台詞的搭配,以及燈光明暗的應用,很特別!
我最感動的就是故事裡主人翁們之間深厚的友情,誠如劇中姚小蝶曾說:「人生得一知己而無憾,更何況我有三個…」,這是令我相當羨慕的。在我週遭的女性朋友的友情,似乎都是建立在互通八卦上,否則就是互吐與男友之間的苦水,甚至還會因為共同喜歡上一個人而反目;出了社會就更增加了功利現實的因素,踩著別人往上爬,比比皆是,似乎無法單純地交心。女性什麼時候可以團結起來啊,而不只是依賴?
故事介紹:
故事橫跨幾代,以麗花皇宮夜總會中四位情同姊妹的歌女為主線,由 一九六七年暴動至今日,歲月匆匆,四人際遇各有不同。
小蝶曾是麗花皇宮的大牌歌星,受昔日好友金露露夫婦之邀,又回到當年叱吒風雲的舞台,賭物思情,往事歷歷在目,景物依舊卻人事已非,至此將時間拉回三十年前;深情的鳳萍獨鍾於爛賭樂師DONNY,隨他遠赴越南走埠賣唱,最後客死異鄉;爽朗的蓮茜為人豪放,離開歌廳轉唱Pub,後因終日酗酒,導致肝病而死;露露傻頭傻腦,卻覓得如意郎君,相伴終生;主角小蝶由平凡的小歌星變成抒情歌后,事業可說是一帆風順,但感情道上卻歷盡滄桑,一生鍾情的樂師家豪不欲夫憑妻貴,毅然決然遠走美國,希望能創一番事業,一段情終至徒留枉然。最後藉由露露重新安排小蝶與家豪重逢,而得溫馨結局。
攝影機內的女性:
首先來聊聊鳳萍。哀怨纏綿的鳳萍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婦女的代表。即使她的愛人Donny不斷地賭博,甚至還因此當了吃飯工具-薩克斯風,她還是一次又一次地相信Donny會改變,認命地幫他還清債務,甚至還想為他墮胎,只是不願妨礙他想重新開始的念頭。鳳萍說:「是我自己下賤…我前世欠你,他們沒欠,不該為你操心奔命…。」「…我鬥他不過,我們倆是冤家啊!…主要讓他開心就得了,…我的路只有這樣走了,都走了一半了,沒辦法不走下去。」這是多麼宿命的想法。
正因為自己沒法子跳脫命運的安排,她勸小蝶:「如果我是妳,我就一定要事業,愛情,不是那麼好玩的…」。眾好友們也無可奈何地說:「愛情是很偉大的,不過只有女人才會這樣做的,妳啊,真是個女人,地地道道的女人」,因為她心裡認定的,就像是John.Mill說的:「女人不該有自由意願,不該由自我控制支配,應該順從屈服於男人定下的規範。所有的道德規範及時代感情都告訴他們說,人的天性職責,就是為別人而活,他們的本性就是徹底的自我犧牲,不能有自我的生活…」。
勤勞善良的露露,為了生活,每晚得跑好幾個場子唱歌,即使忙碌,她的心裡還是充滿著浪漫的想法,渴望愛情,「 想一想呀,真不如找一個有臉面的人嫁了就算了,現在每天晚上跑來跑去,真是不知道為什麼?」
但她勇於去面對自己的情感,所謂:「男追女,隔座山;女追男,隔層紗」
,終於成就一個好姻緣,以當時的觀念來說,算是四姊妹裡過的最幸福的。
女人是否真跳脫不出這個公式?年輕,談戀愛,結婚,生子,走入家庭。當然,每個人都有其獨立自主的意志,都有權利作她想做的事,比起戲裡另一位歌星-婉碧因年華老去,不得不找一位富商包養勉強度日好太多了。
另外,戲裡沒說的是當露露洗盡鉛華,嫁入豪門時,夫家是怎樣看待曾經當過夜總會歌星的她。一般人認為這樣的女子,生活環境是複雜點,多少有些避諱。
開朗直率的蓮茜,長年在酒吧裡駐唱,看著美國大兵一個個去送死,整個人生觀大變,即使她口裡說生老病死不在乎,有沒有錢不在乎;對愛情嗤之以鼻。看似任何事都可以不在意的蓮茜,其實是很重義氣,剛強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纖細的心。從她為鳳萍抱不平,到臨死前囑咐露露不准跟小蝶吐露她的死訊,為著就是怕小蝶像思念鳳萍一樣思念她。她對愛情的看法是:「對男人,就得像放風箏一樣,它喜歡高妳就放它高,它喜歡遠就放長線,最重要的是這條線始終在妳手上,妳懂得什麼時候拉拉它、牽牽它、扯扯它,控制的住就算妳高招…它不受控制活該囉!它硬是要斷線活該摔死,但是最重要的是線還在手裡,大不了收回條線,綁住第二個,再放過啦!」這正如她的個性一般豁達,也對照出鳳萍的宿命。
執著純情的小蝶,始終扮演的是四姊妹居中協調、潤滑的角色,她受到鳳萍的影響,努力於事業發展。即使外表有如女強人一般獨立堅強,但她的心裡對愛情的觀點依舊是非常傳統的:「我們這代人是含蓄一些,有時候機會來了不知道,有時候自動放棄了機會…」,「我是個女孩子,那個字我可以唱出來,我一晚可以唱十幾次,但你要我講出來,我怎麼講?」
如此認真於歌唱事業的小蝶,卻忽略她的愛人家豪-一個男人微妙的心理。她天真地認為只要能與心愛的人在一起,什麼現實問題都可以不管
,但是家豪卻不甘只做姚小蝶的男人,而是真正作她自己-沈家豪。他對小蝶說:「到妳大紅大紫的時候,你就不會認識我了…就好像現在這樣,妳站在台上,好像個大明星一樣,大家都在這捧妳。妳一定見不到我了,我只不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一個樂手來的…」,這當然是他自卑的想法,即
使到了現在,大多數男人還是抱持著大男人主義,認為男性是「帶著一種經濟上而且也是社會上的優勢姿態,結果變成操縱女性的威權。女性被塑造成情慾的客體/對象(object)的功能,為了男性必須犧牲自己的慾望,並服從男性制定出來的法則(Law)以維持父權權威。…任何自主的嚐試都將付出代價。」在家豪與小蝶愛情的互動上,也為了滿足其自身小小的虛榮、撫平自卑的心理,硬是軟硬兼施地讓小蝶先承認自己的愛:「我事業名利做人,什麼都比不上妳,唯一可以贏妳的,就是妳肯首先對我講這句話。」
就為了自卑,最後讓小蝶與家豪分開數十年,只因雙方都不肯低下頭來,還得靠身旁的好友幫忙才能再續前緣,無怪乎小蝶感慨地說:「男人永遠都是把事業放在第一位的,女人就能一輩子被愛情埋葬嗎?」
攝影機外的女性:
這齣戲在香港公演時,雖然描寫是四個金蘭姊妹的成長、心酸、情感,更藉此反應香港社會的面貌。這裡很明顯的是以女性做為主體,其他的男性都相形失色,但值得玩味的是這齣戲的導演、編劇、監製全是男性,尤其是編劇杜國威是以男性的身分來編寫一群女性的故事,無論他寫的如何動人,如何貼近女性的心理,但始終是以男性的框架加諸在女性身上,尤其到後來還是說明女性得依靠愛情,一生才會圓滿,並暗示家庭的可貴(金露露一家人的和諧),生命的延續(與鳳萍的兒子重聚)。
即使如此,不可否認的是他描寫女性之間真摯、永存的友情,更是賺人熱淚。誰說女人之間只能談論柴米油鹽醬醋茶,話題總繞不開男友、先生、孩子,女人自己也有私密的空間是只能與另一個或一群女朋友分享。
在台灣的俳遊場公演時,導演華湘如將場景拉回台北中山北路,華湘如表示,會做這一齣戲有一部份是因為母親的因素。戲裡的角色,雖然不是母親們實際的生活,但是一些心理上的情境有母親的因子存在。這的確是她最初的靈感。「我母親有個初戀情人,我知道一直到現在她還是很喜歡他。這齣戲四、五個女主角揉合在一起,就是我母親。但是《春天》裡有很好的結局,但是我母親這輩子就是算了,我只知道她心裡就是有這麼一個人。」華導:「廣義地來說,《春天》圓了我一個夢,一個我對我母親的懷想,以及我對我姨媽那時的懷念。」
這齣戲除了讓編劇杜國威聲名大噪,也讓華湘如與母親的關係更密切,原本華導與母親因為戲劇產生嚴重的衝突而搬離家,在一次指導學生演出的場合裡她與母親見面,「我走過去跟她喊了一聲『媽』!我媽也沒講什麼的,只是靜靜地說:『如果要拿什麼東西回家去拿。』」一場靜默的重聚,夾雜了清楚的愛和不勝負荷的包容。傳統婦女將一生奉獻給家庭,將自己的成就歸於家人的成功與喜樂;對自己女兒的保護規範就更大了,這也是為什麼華導的母親反對讓自己女兒走向劇場這個不歸路。
戲裡敘述的是四姊妹的友情,戲外也處處顯現溫情。「《春天》不是華湘如的戲,不是俳遊場的戲,而是一場劇場朋友的戲。」華導如此說。華導一直很感念這些劇場借的好朋友的幫忙,才促成《春天》的誕生。「這齣戲對我而言,不再只是個劇場,我想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屬於每個人自身的夢境。」
我很喜歡杜國威先生作的劇本,尤其是這齣《我和春天有個約會》。這齣戲的原版我已反覆看了好幾回,但每次欣賞後仍然是意猶未盡。杜先生是以透過女主角─姚小蝶的回憶,來述說整個故事,很容易引起共鳴。在導演呈現姚小蝶與大雞陸、沈家豪之間的關係時,採用了剪接的手法,透過台詞的搭配,以及燈光明暗的應用,很特別!
我最感動的就是故事裡主人翁們之間深厚的友情,誠如劇中姚小蝶曾說:「人生得一知己而無憾,更何況我有三個…」,這是令我相當羨慕的。在我週遭的女性朋友的友情,似乎都是建立在互通八卦上,否則就是互吐與男友之間的苦水,甚至還會因為共同喜歡上一個人而反目;出了社會就更增加了功利現實的因素,踩著別人往上爬,比比皆是,似乎無法單純地交心。女性什麼時候可以團結起來啊,而不只是依賴?
故事介紹:
故事橫跨幾代,以麗花皇宮夜總會中四位情同姊妹的歌女為主線,由 一九六七年暴動至今日,歲月匆匆,四人際遇各有不同。
小蝶曾是麗花皇宮的大牌歌星,受昔日好友金露露夫婦之邀,又回到當年叱吒風雲的舞台,賭物思情,往事歷歷在目,景物依舊卻人事已非,至此將時間拉回三十年前;深情的鳳萍獨鍾於爛賭樂師DONNY,隨他遠赴越南走埠賣唱,最後客死異鄉;爽朗的蓮茜為人豪放,離開歌廳轉唱Pub,後因終日酗酒,導致肝病而死;露露傻頭傻腦,卻覓得如意郎君,相伴終生;主角小蝶由平凡的小歌星變成抒情歌后,事業可說是一帆風順,但感情道上卻歷盡滄桑,一生鍾情的樂師家豪不欲夫憑妻貴,毅然決然遠走美國,希望能創一番事業,一段情終至徒留枉然。最後藉由露露重新安排小蝶與家豪重逢,而得溫馨結局。
攝影機內的女性:
首先來聊聊鳳萍。哀怨纏綿的鳳萍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婦女的代表。即使她的愛人Donny不斷地賭博,甚至還因此當了吃飯工具-薩克斯風,她還是一次又一次地相信Donny會改變,認命地幫他還清債務,甚至還想為他墮胎,只是不願妨礙他想重新開始的念頭。鳳萍說:「是我自己下賤…我前世欠你,他們沒欠,不該為你操心奔命…。」「…我鬥他不過,我們倆是冤家啊!…主要讓他開心就得了,…我的路只有這樣走了,都走了一半了,沒辦法不走下去。」這是多麼宿命的想法。
正因為自己沒法子跳脫命運的安排,她勸小蝶:「如果我是妳,我就一定要事業,愛情,不是那麼好玩的…」。眾好友們也無可奈何地說:「愛情是很偉大的,不過只有女人才會這樣做的,妳啊,真是個女人,地地道道的女人」,因為她心裡認定的,就像是John.Mill說的:「女人不該有自由意願,不該由自我控制支配,應該順從屈服於男人定下的規範。所有的道德規範及時代感情都告訴他們說,人的天性職責,就是為別人而活,他們的本性就是徹底的自我犧牲,不能有自我的生活…」。
勤勞善良的露露,為了生活,每晚得跑好幾個場子唱歌,即使忙碌,她的心裡還是充滿著浪漫的想法,渴望愛情,「 想一想呀,真不如找一個有臉面的人嫁了就算了,現在每天晚上跑來跑去,真是不知道為什麼?」
但她勇於去面對自己的情感,所謂:「男追女,隔座山;女追男,隔層紗」
,終於成就一個好姻緣,以當時的觀念來說,算是四姊妹裡過的最幸福的。
女人是否真跳脫不出這個公式?年輕,談戀愛,結婚,生子,走入家庭。當然,每個人都有其獨立自主的意志,都有權利作她想做的事,比起戲裡另一位歌星-婉碧因年華老去,不得不找一位富商包養勉強度日好太多了。
另外,戲裡沒說的是當露露洗盡鉛華,嫁入豪門時,夫家是怎樣看待曾經當過夜總會歌星的她。一般人認為這樣的女子,生活環境是複雜點,多少有些避諱。
開朗直率的蓮茜,長年在酒吧裡駐唱,看著美國大兵一個個去送死,整個人生觀大變,即使她口裡說生老病死不在乎,有沒有錢不在乎;對愛情嗤之以鼻。看似任何事都可以不在意的蓮茜,其實是很重義氣,剛強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纖細的心。從她為鳳萍抱不平,到臨死前囑咐露露不准跟小蝶吐露她的死訊,為著就是怕小蝶像思念鳳萍一樣思念她。她對愛情的看法是:「對男人,就得像放風箏一樣,它喜歡高妳就放它高,它喜歡遠就放長線,最重要的是這條線始終在妳手上,妳懂得什麼時候拉拉它、牽牽它、扯扯它,控制的住就算妳高招…它不受控制活該囉!它硬是要斷線活該摔死,但是最重要的是線還在手裡,大不了收回條線,綁住第二個,再放過啦!」這正如她的個性一般豁達,也對照出鳳萍的宿命。
執著純情的小蝶,始終扮演的是四姊妹居中協調、潤滑的角色,她受到鳳萍的影響,努力於事業發展。即使外表有如女強人一般獨立堅強,但她的心裡對愛情的觀點依舊是非常傳統的:「我們這代人是含蓄一些,有時候機會來了不知道,有時候自動放棄了機會…」,「我是個女孩子,那個字我可以唱出來,我一晚可以唱十幾次,但你要我講出來,我怎麼講?」
如此認真於歌唱事業的小蝶,卻忽略她的愛人家豪-一個男人微妙的心理。她天真地認為只要能與心愛的人在一起,什麼現實問題都可以不管
,但是家豪卻不甘只做姚小蝶的男人,而是真正作她自己-沈家豪。他對小蝶說:「到妳大紅大紫的時候,你就不會認識我了…就好像現在這樣,妳站在台上,好像個大明星一樣,大家都在這捧妳。妳一定見不到我了,我只不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一個樂手來的…」,這當然是他自卑的想法,即
使到了現在,大多數男人還是抱持著大男人主義,認為男性是「帶著一種經濟上而且也是社會上的優勢姿態,結果變成操縱女性的威權。女性被塑造成情慾的客體/對象(object)的功能,為了男性必須犧牲自己的慾望,並服從男性制定出來的法則(Law)以維持父權權威。…任何自主的嚐試都將付出代價。」在家豪與小蝶愛情的互動上,也為了滿足其自身小小的虛榮、撫平自卑的心理,硬是軟硬兼施地讓小蝶先承認自己的愛:「我事業名利做人,什麼都比不上妳,唯一可以贏妳的,就是妳肯首先對我講這句話。」
就為了自卑,最後讓小蝶與家豪分開數十年,只因雙方都不肯低下頭來,還得靠身旁的好友幫忙才能再續前緣,無怪乎小蝶感慨地說:「男人永遠都是把事業放在第一位的,女人就能一輩子被愛情埋葬嗎?」
攝影機外的女性:
這齣戲在香港公演時,雖然描寫是四個金蘭姊妹的成長、心酸、情感,更藉此反應香港社會的面貌。這裡很明顯的是以女性做為主體,其他的男性都相形失色,但值得玩味的是這齣戲的導演、編劇、監製全是男性,尤其是編劇杜國威是以男性的身分來編寫一群女性的故事,無論他寫的如何動人,如何貼近女性的心理,但始終是以男性的框架加諸在女性身上,尤其到後來還是說明女性得依靠愛情,一生才會圓滿,並暗示家庭的可貴(金露露一家人的和諧),生命的延續(與鳳萍的兒子重聚)。
即使如此,不可否認的是他描寫女性之間真摯、永存的友情,更是賺人熱淚。誰說女人之間只能談論柴米油鹽醬醋茶,話題總繞不開男友、先生、孩子,女人自己也有私密的空間是只能與另一個或一群女朋友分享。
在台灣的俳遊場公演時,導演華湘如將場景拉回台北中山北路,華湘如表示,會做這一齣戲有一部份是因為母親的因素。戲裡的角色,雖然不是母親們實際的生活,但是一些心理上的情境有母親的因子存在。這的確是她最初的靈感。「我母親有個初戀情人,我知道一直到現在她還是很喜歡他。這齣戲四、五個女主角揉合在一起,就是我母親。但是《春天》裡有很好的結局,但是我母親這輩子就是算了,我只知道她心裡就是有這麼一個人。」華導:「廣義地來說,《春天》圓了我一個夢,一個我對我母親的懷想,以及我對我姨媽那時的懷念。」
這齣戲除了讓編劇杜國威聲名大噪,也讓華湘如與母親的關係更密切,原本華導與母親因為戲劇產生嚴重的衝突而搬離家,在一次指導學生演出的場合裡她與母親見面,「我走過去跟她喊了一聲『媽』!我媽也沒講什麼的,只是靜靜地說:『如果要拿什麼東西回家去拿。』」一場靜默的重聚,夾雜了清楚的愛和不勝負荷的包容。傳統婦女將一生奉獻給家庭,將自己的成就歸於家人的成功與喜樂;對自己女兒的保護規範就更大了,這也是為什麼華導的母親反對讓自己女兒走向劇場這個不歸路。
戲裡敘述的是四姊妹的友情,戲外也處處顯現溫情。「《春天》不是華湘如的戲,不是俳遊場的戲,而是一場劇場朋友的戲。」華導如此說。華導一直很感念這些劇場借的好朋友的幫忙,才促成《春天》的誕生。「這齣戲對我而言,不再只是個劇場,我想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屬於每個人自身的夢境。」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