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餵母乳二三事

最近是國際母乳哺育週,看到台灣新聞報導滿多關於母乳的新聞,像是友善環境的設置,母乳教育推廣之類等。不過因為待產過程都是在紐西蘭,實在不太清楚到底台灣在教育親餵母乳方面的狀況如何,因此在這裡,我就分享我在紐西蘭看到的情形。

在紐西蘭懷孕後,你會找一個midwife來負責你的產檢與生產工作,我也是因此發現遠在南半球看似old fashion的紐西蘭,在推廣母乳上的確不遺餘力,在母乳的知識上也是與國際同步,比起先進國家如法國實在先進太多(這部份容我後續報導)。
從midwife口中,你可以獲得相當完整的哺乳知識,包括媽媽在餵母乳時的營養攝取,親餵姿勢,(什麼橄欖球,躺著餵...等)都會讓你做足親餵的準備,也會給你很大的信心,相信自己到時一定有奶餵。
( 對了,這裡並不鼓勵你擠出來用瓶餵,這裡提倡供需平衡。我個人也覺得擠母乳瓶餵很多此一舉,小孩的胃口會直接反映他到底吃飽沒,所以用瓶餵斤斤計較,或操煩那幾cc很沒意義。)

紐西蘭並沒有所謂像台灣有各式各樣的媽媽教室,拿贈品拿到手軟,但是每個社區有自己的懷孕互助團體,也有所謂的父母養成課程,一星期一天,為期八週。我和溫骯就去參加了幾次,從懷孕過程會遇到的狀況到生產,是要在家生還是在醫院生,要不要打麻醉,再到照護新生兒,都有護理人員很詳盡的介紹,在這裡所獲得的母乳知識也相當完備。

我是在醫院生baby的(注.1),雖然是自然產,但是醫院的護理人員不會一直趕你出院。這裡的病房是母嬰同室,時間到了,醫院配置的midwife會來看你的寶寶狀況,看你親餵姿勢對不對,寶寶是否可以獲得足夠的母乳,直到一切都確定沒問題,他們覺得你不會餓到寶寶,才會准你出院。(當然,一切都是免費的)。回到家後,之前懷孕過程陪伴你的midwife也會持續六週到你家探訪,確認寶寶的狀況,之後再由社區護士(注.2)接手,這對孤身一人在國外生寶寶的我,幫助很大。

我家小子因為我生產麻醉的關係,一開始吸吮無力,老是肚子餓唉唉叫,明明媽媽我的奶就很多很脹,但他又吸不到,真的很沮喪,也很懊悔在麻醉部分沒有處理好,(這個部分會另闢一文),在醫院,midwife除了幫我照顧baby,讓我可以休息外,也用針筒幫我汲取珍貴的初乳,教我初期怎麼擠母乳,讓我兒子可以有完整的營養,這部分我真的很感恩。


圖為我家小子三個月時



到現在,我兒子已經13個月,我從來在親餵母乳上有任何問題,連石頭奶都沒有,也一直處於供需平衡的狀態。雖然現在他已經戒夜奶,一步一步成長,(感動.....),我也是暗暗打定主意,只要他要,我絕對是無限制供應。(聽起來怪怪的,但是you know what I mean e....)
圖為13個月

注1:在紐西蘭可以選擇在家,在地方醫院,或是大型專科醫院生產,生產方式也可以選擇水中生產等,越來越多kiwi選擇回歸最自然的方式生產撫育孩子,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或麻醉等等。
注2:社區護士,是由Plunket指派。Plunket是紐西蘭社區組織,特別著眼於照顧五歲以下孩童,是支持父母關懷社區家庭的半官方組織。除了在生產前,他們有提供一系列父母養成課程,生產後也有像是baby 按摩課程,汽車安全座椅租借服務(低月租費),plunket 護士也會定期來做衛教,紀錄孩子的健康狀況,這些都是免費的服務喔!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三田園家政夫-食譜紀錄

住在紐西蘭

牙牙學語